OBT商业科技观察

过去20年投资都白花了?北大杨凤春”五问“电子政务成效


6月5日下午,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院长杨凤春在2019大数据产业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并对当前政务互联网+热潮、电子政务建设提出”精彩五问“。
 

杨凤春”精彩五问“如下:

1、“互联网+政务服务"讲得很热闹,互联网电子政务服务是不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电子政务服务不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电子政务服务的对象是政府和公务员。
2、我国电子政务从长了说搞了40年,短了说是20年,那么我要问,我们这么多年的建设,投入这么多的钱,沉淀下来的成果这么多,这些成果到底为一线公务人员的作业提供了多少支持?
3、过去20年,我们花了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多钱去搞信息化建设的,建了之后怎样呢?其实跟村长的日常工作作业方式差不多,那么,我想这就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
4、各级政府从国务院开始,各种各样的工作领导小组、专班、临时会议、联席会议多得数不胜数;各级政府都有它的职能部门,为什么这些职能部门不能够有效的行使它的职能呢,而需要建这些临时的东西呢?这是为什么呢?
5、中国政府现在越来越变成半个IT企业,中国各级政府越来越变成一个具有IT企业性质的机构,他们现在招聘越来越多的信息化专门的人才,做越来越多的这样的事情。当然,这是肯定做不好的,因此现在要回归到本原,要让政府只做政府的事情,政府所需要的电子政务的支撑、信息化的支撑让专业化公司去做。

 

演讲全文整理如下:

                                                                                                                                                                                                                                                                                                                                                                                             

我向大家报告的主题是《电子政务服务化与城市大数据》,话题涉及到四个方面:

1、电子政务服务化的概念、目标、功能和价值;

2、电子政务服务化的表现形式,即如何表现出来,如何让大家知道。

3、如何实现电子政务服务化。电子政务服务化是一种新的理念,是值得做的事情,如何实现它。

4、电子政务服务化与城市大数据的关系。

 

电子政务服务的三种形态

为了把电子政务服务化这个事情说清楚,首先谈一谈对我国,包括发达国家电子政务产业发展形态的理解。业界一般会说,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但是目前全球来看,我国电子政务在世界上是很发达、很先进的,因此我现在把它反过来说,中国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到目前为止,其电子政务产业的产业形态和应用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形态是单一产品或者是组合产品阶段,就是产品阶段。什么是产品阶段?简单讲,就是厂商开发制作出来的一些套件、一些工具、一些软件,直接交给甲方去使用,交给用户使用。比如OA软件、财务软件等产品。

第二个阶段的形态是项目工程、项目建设阶段。此阶段的产品形态和应用形态的基本特征是:甲方(政府部门)提出需求,乙方(软硬件开发商/服务商)按照甲方的需求实现甲方的意图,然后交钥匙。交完钥匙以后,甲方为了很好的应用和维护这个系统,为此要建立规模化的服务团队,总之,就是建立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强大的电子政务的运营管理部门。

总体来说,项目工程形态是目前国家政务信息化、电子政务的主流形态。这个主流形态有一些特点,一方面它确实显示出了我国政府信息化40年(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电子政务最少有20年)来,各级政关系最密切的一个部门是大数据管理部门,与信息化工作有关的部门现在越来越中心化、集中化,也越来越实权化、越来越多的人员和预算,这些部门原先都是很边缘的部门。这是积极的一面。

消极的一面也是有的,而且现在要认真对待它。什么是消极的一面?政府是处理政务的机构,比如它行使公权力、行使政权,干什么呢?它要通知、搞社会管理、搞社会治理、搞公共服务。但是,政府资源是有限的。目前中国事情这么多、这么复杂、这么艰难,如果各级政府把所有资源都投去干它自己该干的事情,我想它都不一定做的好。但政府正在越来越多地拿出一部分资源,包括机构资源、人力资源,还有是物质、财务资源,去搞什么呢?搞信息化、搞大数据等,建立了越来越有强力的技术机构,使用了越来越优秀的人,增加了越来越多的人。

坦率地讲,随着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在政府事务中的应用和普及,未来如果政府按这种方式做的话,与信息化相关的部门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膨胀。这是政府不应该干的,也是政府做不到的。

因此,逻辑上讲,项目工程形态引发的政府组织机构和政府业务重心的变化,是项目工程形态带来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有它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后果和影响就是,这有可能导致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始终处在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和智慧化的洼地位置,政府始终处于信息化的洼地状态。

别的行业都发展比它好,电子政务却发展不好,为什么?这与它的模式有关系,与政府分出了相当多的资源和精力干了他不该干的事情有关系,比如说人力资源、知识更新、工作人员的待遇、流动性等。

3、第三种产业形态,我认为四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是进展非常缓慢,或者说四年前应该开始,即电子政务服务化的产业形态。

目前我认为,在三种产业形态并存的情况下,目前我们主体上处在电子政务服务化产业形态的开端。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认识到现在的产业形态的特征,就能抓住未来的政府信息化的主流,占据政府信息化相关领域的主战场。

 

认真对待”服务产业化“问题

为什么现在服务产业化是要认真对待的重要领域和重要问题呢?

要讲这个问题,不得不回到“电子政务是干什么的”这种初级问题上。

电子政务是干什么的?大家都清楚to B、to  C、to G、to E。这四个“to”在一个逻辑层面上吗?很显然不在一个层面上。

To B包括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所输出的对社会和老百姓的服务,或者说管理。

To G、to E是干什么的呢?政府的总体输出,它包括了能力、状态强弱这种资源丰富,或者是频繁不等情况下的一种模式。

也就是说,在逻辑上,这四个“to”中,to C、to B是结果,to G、toE是有可能增强或者削弱to B 、to C的。

最好的逻辑就是,通过to G、to E而增强对to B 、to C的能力,因此它们不是同一个逻辑层面上的。

那么G和E是一个中介因素,B和C才是最终的因素。

因此我们讲to B、to C、to G、to E缺乏深度的思考,它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

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但是我想特别强调一点,这些年,“互联网+政务服务"讲得很热闹,互联网电子政务服务是不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电子政务服务不是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跟电子政务服务不是一回事,电子政务服务的对象是政府和公务员。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政府借助互联网实现的对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那么除了互联网+政务除外,政府对社会和公众的服务还有没有其它的呢?当然有。

所以我们这里不要夸大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东西,它是重要,它是好,今天好像国办的“纸上办”上线测试了,那上面列了很多事情,列了一千多项事情。是不是好事情?当然好事情,但是还远远不够,还有好多事情不在它的范围。
 

电子政务成效与实际政务作业存在巨大脱节

电子政务要解决什么问题?

简单来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1、第一扩展、丰富政府资源。诸位对于中国政府很了解,中国政府最困难的是什么?是想办事,社会和老百姓也要求它办事,但是它没那么多资源办事,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时间没时间,因此才会有所谓”5+2“、”白加黑“。公务员加班在各行各业当中是最严重的,是最值得引起全社会同情的职业群体,经常没日没夜地工作。

为什么会没日没夜的工作,就是因为他们资源不够。你想,如果它可以无限制的招人和建立机构,还需要加班吗,当然不需要。就是因为没人干活,因此才需要加班,同时在座的一些朋友还去为他们加班,有些部门为他们无偿打工,为什么呢?就是资源不够。

政府资源有效性与政府各种各样的任务之间的冲突。它的任务从哪里来,有些清楚、有些不清楚,为什么它有那么多任务,别的国家也有政府,别的国家政府也那么忙、那么累吗,我想很多国家的政府都不是。为什么我国政府的任务那么多?我们有些清楚、有些不清楚,但是不管你清楚不清楚,总之它的任务非常多。

另外,它的需求非常多,老百姓对政府的需求是越来越多,这些需求我们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它是为什么来的,这就是任务资源的有效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电子政务要提升公务员的能力。

中国社会存在特别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公务员的能力总体来说不足,无法满足上级政府对它的要求,无法满足智慧对它的要求。上级政府总觉得找不到得力的人去干事,用人的时候就觉得没人,它这个能力也落后于社会的需求,这是我们讲的中国各级公务员的状态的一个方面。

但是另一方面同样很严重,大家说,上级政府觉得公务员的水平不高,我们制定了那么好的政策,怎么到你们那儿,什么也搞不定。当他这么想的时候,他是否想过一个问题,我们的公务员,在一线的公务员,尤其是处在低层级政府的公务员,他们的作业状态是怎么样的,他们在作业的时候,得到过什么样的支持?

刚才我讲了,我国电子政务从长了说搞了40年,短了说是20年,那么我要问,我们这么多年的建设,投入这么多的钱,沉淀下来的成果这么多,这些成果到底为一线公务人员的作业提供了多少支持?

当然,我们都是在网上办公、在窗口,也用移动办公,那么我要问:这些程序化、形式化的办公,和政府真正面临的资源短缺、任务的膨胀。在这方面,现在的电子政务设施解决了多少?

在这方面,做得很差。

因此,政府信息化建设成就在与政府实际作业相结合方面存在着特别大的脱节我们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后台作业,先手工收下来,或者先手工处理了,回头再信息化,其实多了一道工序。

在政府作业的很多领域,其实还处在前信息化方式阶段。有多少是凭着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凭着我们的大数据建设的成就所提供的能力,在为我们作业呢?在为我们的作业提供服务呢?我想不是没有,但是很少。目前,我们依据什么在作业,我们依据什么在进行决策呢?主要还是经验,主要还是手工操作。

比如市长想了解全市的情况,怎么办?把委办局喊来开会、总结、汇报、报告,这跟农村的村长开会,早晨敲钟让大家下地干活,有什么两样?

但是,过去20年,我们可是花了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多钱去搞信息化建设的,建了之后怎样呢?其实跟村长的日常工作作业方式差不多,那么,我想这就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

大家可能会说,你说得好像有点夸张了吧,还真不夸张。诸位都知道,北京市这一两年在推行“街上吹哨、部门报到”,诸位觉得怎么样?这一定是好事情,从实验试点角度来说没问题,一定会做的非常漂亮、非常好。

但是,当所有的街乡都吹哨的时候,部门有多少人可以报道?

“街上吹哨、部门报到”是落不了地的。搞试点、搞宣传还差不多,真正做到是不可能的。这就涉及到我们讲的资源和需求、和任务的冲突问题。 

各级政府从国务院开始,各种各样的工作领导小组、专班、临时会议、联席会议多得数不胜数;各级政府都有它的职能部门,为什么这些职能部门不能够有效的行使它的职能呢,而需要建这些临时的东西呢?这是为什么呢?

 

电子政务服务化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一、电子政务服务化要能够为政府提供一面”中国各级政府运行“的镜子,让它在不太知道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下运行。为此,我们需要帮助政府随时随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状态,也就是说要给它提供一面镜子,通过某种方式为政府建立一个镜像,使政府有效观察、测量政务运行和政府作业的状态,尤其是要测量和监控政府作业的有效性问题。

中国政府作业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有效性问题,合规性问题不太大,但是有效性失衡。

2、电子政务服务化要为政府提供工具,帮助政府实现从传统手工作业向数字化、智慧化作业的转化。中国政府需要转型,发达国家的政府也需要转型。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产业形态也一样、面临的问题也一样,只不过中国更典型、更突出、更严重。

3、表现形式仍为平台形式,就是一个更强大的政府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支撑机制与平台。

电子政务服务化是一种机制,其次才是一种物理平台。这个机制和平台做到哪里呢?要解决什么问题?

就是政府业务专业化与政府电子政务应用支持的数字化、智慧化、专业化的分离。

中国政府现在越来越变成半个IT企业,中国各级政府越来越变成一个具有IT企业性质的机构,他们现在招聘越来越多的信息化专门的人才,做越来越多的这样的事情。当然,我说了这是肯定做不好的,因此现在要回归到本原,要让政府只做政府的事情,政府所需要的电子政务的支撑、信息化的支撑让专业化公司去做。这样,政府专注于政府治理、公共服务;服务提供商专注于平台支撑和数据、算法生产。

 

如何实现电子政务服务化?

1、首先是实现电子政务产业发展和应用形态的转型。无论从产业角度来说还是从政府来说,还是从智慧社会来说,它是一个历史契机。

2、培养专业化电子政务服务提供商,并使之发展壮大。政府需要专业的电子政务服务提供商。

3、电子政务服务化要走市场化的道路。可能会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要突破。比如说最近有一些司法判例,通过微信办公泄露政务机密信息被判刑。


电子政务服务化和大数据是什么关系?总体来讲,电子政务服务化起始于大数据,终于大数据。

这句话怎么讲?第一,电子政务以数据为基础。第二,电子政务服务化最核心的内容是丰富政府的城市数据,而这种丰富的路径又不是去搞什么信息资源的汇聚,20年、30年没有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难道这个问题还能解决吗?或者说这个问题是真的问题吗?第三,我们通过电子政务服务化能够真正实现政务信息资源价值的开发利用。

大家都说大数据是矿,政府掌握了好多好多的数据,但是怎么弄?怎么开发利用?还有就是通过电子政务服务化要实现政务数据的线上线下结合应用。


原文转载于中国信通院,http://www.caict.ac.cn/pphd/zb/bdic/2019/5am/3/201906/t20190604_200558.htm,OBT重新编辑。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