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T商业科技观察

滴滴拿牌背后:腰部消费金融公司突围互联网

近日,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入股杭银消费金融,滴滴正式拿下消费金融牌照。

据银保监会官网信息,3月26日,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批复同意杭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工商变更,变更后其注册资本由12.6亿元增至25.61亿元,其股东行列新增迪润科技有限公司。据企查查显示,迪润科技为滴滴全资控股子公司。

增资扩股后,杭银消费金融第一大股东杭州银行持股比例由41%降至35.14%,后加入的迪润科技持股比例则为33.34%,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滴滴的布局棋,杭银的突围战

六年前,少有人论及金融业务对于互联网公司的重要性。滴滴的金融业务版图始于2015年,而如今,滴滴已手握支付、网络小贷、商业保理、融资租赁及保险代理等多张金融牌照,在消费分期、汽车金融、保险理财等金融业务上皆有布局,推出“滴水贷”“点滴守护”“滴滴月付”等产品。

六年后,互联网公司布局金融业务已成趋势,无论传统互联网平台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还是新兴互联网公司TMD(字节跳动、美团、滴滴),无一不在完善自己的金融版图。

此刻,人们又因过度关注互联网巨头,而忽略早在消费金融行业里拼杀已久的原住民。事实上,滴滴拿牌一事对事件的两位主角:滴滴出行和杭银消费金融来说,意义可能完全不同。

对于滴滴来说,这或是一步慢棋,虽重要但不紧急。进入资源争夺时代后,互联网巨头来说布局金融既是守势也是攻势,既是为完善自身金融生态,也为可能的市场竞争铺下发力点。

但对于杭银消费金融来说,此事则相当攸关。今年2月,杭州银行就曾发布公告称,其董事会对杭州银行参与杭银消费金融增资扩股一事表决同意,并决定以投资者商定的发行价格及定价原则认购新发行股份中的3.749亿股。

杭银消费金融的迫切有其原因,持牌消费金融的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去年8月,中国银行协会曾发布《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称消费金融行业增速开始变缓,客群下沉及市场竞争使得消费金融市场由蓝海转向红海。

此次增资扩股后,杭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猛增至25.61亿元,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已居靠前位置。巨额增资之下,杭银正在展露突围野心。

 

互联网战线后的腰部消金

据杭州银行发布的2020年半年报,截至去年6月底,营收为8.86亿元,净利润仅为0.93亿元。而据招联消费金融2020年半年报,其营收为60.23亿元,净利润则为5.78亿元。

头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与腰部机构净利润差距大并非偶然现象。据持牌消费金融公司2019年财报数据,招联、捷信及兴业三家头部消费金融机构2019年净利润总和或占28家消费金融机构整体利润的近一半。

近日,吴江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富滇银行等诸多区域性银行皆传出消费金融公司筹建计划消息。面前是几座大山似的头部机构,背后有平安、蚂蚁等存量身份入场的巨头,腰部消费金融机构惊魂未定,便面临更激烈的争夺,若是不能上升,便只能扎入更为严苛的“内卷”。

不难看出,与杭银消费金融一样,诸多腰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同样需要突围。

杭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是由杭州银行作为发起方,联合中国银泰等数个企业共同组建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其业务主要分为线上小额贷款及线下贷款两个板块,而后者额度较高,产品也更为集中。此外,杭银消费金融客群由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组成,同时延伸到电信、电力、烟草等专营企业和央企、大型国企。

出身银行系、注册资本较为充裕,成立时间不长,恰恰是诸多腰部消费金融机构的共同之处,而这也造成业务发展上倾向线下业务,在目标客群上固守高端人群,缺乏发展周期进一步完善模式。

为取长补短,腰部消费金融机构的利刃昭然若揭,那就是通过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拓展新型业务模式。近年来,不少腰部消费金融机构皆由此进行改革:新浪入股蒙商消费金融,百度旗下度小满入股哈银消费金融,玖富数科通过子公司入股湖北消费金融。

随着消费金融行业监管愈发正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数量可能迎来新一轮爆发。行业中各家公司纷纷转向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后,一道以智能风控、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基石的互联网战线即将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