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T商业科技观察

碧桂园向俊波谈“智慧城市”:到处都是坑、平台商会死一大片

       最近两年,品牌地产商、物业公司又一窝蜂地大干快上建设智慧城市平台、智慧社区平台。进展如何?

历时两年探索,碧桂园助理总裁兼产城发展事业部总经理向俊波在2019年11月26日36氪未来城市峰会上坦言:“在平方公里的层级上建一座智慧城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碧桂园的转型梦——科技小镇

最近两年,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的转向,迫使房地产企业纷纷开启战略调整。早在2016年8月,碧桂园就发布“产城融合战略”, 未来五年计划投入千亿元进行科技小镇的开发。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碧桂园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了几十个科技小镇,已经落地的项目超过10个。

潼湖科技小镇是碧桂园首个建设和投入运营的科技小镇,也是广东省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按照规划,潼湖科技小镇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配套城市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学校、医院、酒店、会议中心、商业购物、文娱休闲、公共实验室等一应俱全,为入驻小镇的产业和居民,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可靠保障。

同时,潼湖科技小镇将紧跟行业和技术潮流,基于“2中心+4平台+N场景应用+资源开放接入”核心框架,以"科技、生态、智慧、创新"为特色、结合最新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建设智慧城市,不仅助力智能制造的爆发式发展,打造成世界级物联网产业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也提升入驻企业和员工办公和生活体验,降低内部管理成本,提升园区运营效率。

总之,潼湖科技小镇的智慧城市规划以最终用户(入驻企业、企业员工、业主、访客、酒店客人、小镇运营管理人员、物业人员、合作资源厂家、政府等)为使用对象,以应用场景为依图,以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为核心,打造科技化、高效化和人性化的小镇。

 

联接10万设备,互联互通是最大“坑”

2017年开始,碧桂园在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造潼湖科技小镇。两年时间过去,第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已经入驻园区,潼湖大数据产业园也在2019年5月正式动工。 向俊波表示,不同于传统开发商买地卖房的传统模式,作为 “智慧城市”的建设者和平台运营方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产业连接的问题。

一个智慧城市运营平台,需要链接大量科技企业,从基础网络设施、通信设施到各种电子设备、再到各种应用软件,以及软件平台的自主开发等,需要连接大大小小上万个设备,不同设备之间的接口标准、数据标准的不同等,导致无法互联互通等,“这是建设智慧城市最大的挑战之一。作为一项创新项目,智慧城市平台建设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坑,”向俊波认为,“未来几年,肯定会有死掉一大批平台运营方。”

回顾过去两年时间,向俊波每天都在接洽大量实体企业谈合作。深耕两年之后,向俊波坦言:“我们重点关注这个项目怎么赚钱,到底赚不赚钱。因此,会从每平方公里的层级上去考量,建设智慧城市的成本、投入,以及未来的产出。”

他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传统智能建筑的投入成本在每平方米50元到60元之间,而碧桂园在潼湖科技小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上的已投入达到了200元。扩展到整个科技小镇来看,大概需要八千万元的资金投入。每年维持平台正常运行的维护费大概还需要500万元左右。

 

商业模式仍在探索

作为一个建设中的智慧城市项目,潼湖科技小镇的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

“一方面要找到基础应用,另外一方面找到有价值的应用”,向俊波介绍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一些尝试。 比如地下交通,因为传统GPS导航设施无法在地下工作,碧桂园尝试使用WIFI和蓝牙进行定位;在水质监测方面,碧桂园尝试去做井盖的异动、智能垃圾筒等场景,但如何将这种应用场景转化为支付意愿是最大的挑战。

“应用场景的增值服务是最值得期望的服务”,向俊波同样提供了几个场景案例,比如,引入智能门禁系统,每栋楼可以节省10、20万的投资成本;人脸识别技术也可以应用在所有社区消费场景,碧桂园正尝试通过人脸识别打通社区内所有消费支付场景。

“目前,很多应用还不成熟,不管是投资建设还是维护,需要投入大量成本,但是能够挣钱的场景还屈指可数,但未来可期”,向俊波表示,“期待未来能够做成一个可复制、有所创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