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证派创始人之一,在金融IT领域从业20余年,曾主持过世界上最大的基于开放平台和分布式技术的银行账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2014年创办了志顶科技,主要产品是面向行业应用提供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及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
《OBT商业科技观察》编辑整理/文
6月27日,至顶科技创始人、通证宝创始人王玮在飞鸟社区分享了在通证(token)设计方面的心得和体会,为大家全面分析通证(token)价值提供了具体的模型参考和指导。
演讲概要
l 通证(token)分为四类:价值型、权利型、收益型、计算型
l 商业类token与计算类token无法兼容
商业类通证(token)背后不是真正的挖矿算法,而是由所谓模拟挖矿或者行为挖矿产生的,本质上是一种容量证明算法(Proof of Capacity, POC,使用普通硬盘挖矿)。真正的算法挖矿模式是POW(Proof of Work,工作证明)、POS(Proof of Stake,股权证明)、Dpos(Delegated Proof of Stake,委任权益证明)等。
l token价格受制于“社会共识、技术共识”
人们对于token价值的一种主观判断,这决定了它的价格。token价值实际上与token是否使用区块链的关系不大。
l Token的价值分析模型
比特币估值100万美元是怎么来的?社会共识产生的价值往往以这个社会共识群体的平方数成正比,这是互联网的一个规律,即梅特卡夫定律。目前很多人在研究比特币价格变化的时候,发现它与梅特卡夫定律非常贴合,也就是说比特币的价格与持有比特币的人的平方数成正比。
l Token已成为流量工具、收益分享工具
目前很多商业类token项目中,通证(token)已经变成了一种运营工具,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社群对他的认知,所以社群建设很重要。
l Token经济体系设计的三个方面
Token经济体系设计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角色分类、通证性质、经济体系。
一般来说,掌握一个概念或者分析一个行业从分类入手,通证(token)本质上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价值型,起到一个消费中的货币单位的A作用,比如最典型的是内部的积分,或者区块链上的储值卡、生态上的门票兑换券,包括传统金融行业把相关的支票等票据发行的区块链上,这一类token称之为价值型,也就是说,它的价值是固定的、不会变动的。
价值型token的特点其实很简单,它是一个面向日常使用、流通、消费和转让的token。因为它的价格或者说内在价值不会变动,一般只能使用在应用场景中用于消耗,不太可能有投资价值。
第二类是权利型,它在任何一个时刻并不对应某一个固定金额,但是它对应某种固定的权利或者说一种门槛,最典型的是我有一个优惠卡,每一次消费都会打八折,在每一次消费中,优惠卡带来的收益是不同的,不是一个固定的金额,但是没有优惠卡,你就无法获得这个收益,所以它其实是某种收益的一个门槛,这往往是商家用来绑定客户、增加客户黏性的一种手段。
第三类是收益型,这也是目前业界最感兴趣的,因为这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股票、债券、ABS等票据的权益。收益型token最容易成为投资的标的。
第四类是计算型,大家普遍认为区块链上的计算都是通过挖矿挖出来的,比如比特币、以太坊等,任何通过硬件挖矿获得的token,称之为计算型,因为其核心特性是它由计算而产生,与前面三类的token模型都不一样,不是由某一个机构单方面发行的token,而且它有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或者使用方式,而且绝不可能变成日常商业活动中的一种普通的价值载体。
token两大类无法兼容
实际上,上面四个分类又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商业类的通证(token)和计算类的通证(token),这两类通证(token)本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的形态。
了解了这两类通证(token)之后,无论是自己设计项目,还是投资、评价一个项目,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依据。
首先是商业类通证(token),价值型、权利型、收益型token都是典型的商业类通证(token)。
这类通证(token)具有这样几个用途或者几种存在方式:第一,它可以在某个经济体系内来兑换这个发行方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现在经常看到的一些行业类token,不管零售业,还是影视行业、某个社区、版权服务等,所有这样的商业类token,往往都会包含这样的设计,即发行的这个通证(token)未来积累到多少量之后可以用来购买体系内提供的一种产品或者服务,这是很典型的一种消费的渠道。
另一种权利型token,类似于权益型token的同种,也就是说它并不一定能够用于直接采购某个商品,但是可以在采购商品的时候打折,或者说必须抵押50万个token才能够成为加盟商或渠道销售等,这类token当然会有一定价值。
第三种就是要把收益分配给token持有人,也就是说整个商业体有收益来源,如果早期购买了token就会成为股东,未来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会把整个商业体的收益的一定比例返还给token持有人。大家都知道,区块链实际上可以直接根据地址上面的token余额进行分配,这实际上是一种灵活高效的分配手段,只要项目方分配的标的也是数字货币即通证(token),完全不需要通过第三方机构就可以由发行方直接进行分配。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了,第一种价值型通证(token)普遍不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因为它基本上等同于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支付手段,如果平台内部允许其他通证(token)或者用法币购买这些产品和服务,那么这种通证(token)跟法币之间基本上是一个固定的兑换关系,相当于腾讯体系内的Q币。而权利类和收益类的token,实际上都具备一定的投资特性。
总体上来讲,商业类通证(token)的核心特性之一就是它的价值来源归根结底是发行方的背书,也就是说发行方的行为、经营状况,以及它对通证(token)的承诺决定了token的价值。
目前很多商业项目发行的都是这类通证(token),并且描述了一个通证经济体系,即所谓的通证经济设计模型,目前几乎所有商业项目白皮书都包含一种这样的模型。
这类token经济模型的特点很简单,就是经常说的模拟挖矿或者行为挖矿、贡献挖矿,其token的产生和发放模式往往是上面这几种,因为它不可能真正使用物理机器去通过算法进行挖矿,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因为机器挖出来的token,需要消耗电、买机器的钱等,如果token没有给到发行方的话,而发行方付出产品与服务,却没有回报,所以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
普遍来说,发行方有两种方式发行token,第一种方式,通过行为激励发放token,采用中心化方式把token发给相关参与方,在这种情况下,这种token形态类似于消费积分,或者类似于一种在消费过程中赠送的股票,本质上是这样的一个特性。
第二种比较特殊的的模式,相当于做了一些升级,商家可以通过卖出某种表面上看上去是矿机的设备,在卖设备的时候获得利润,通过卖设备的方式来补贴未来模拟挖矿的一些收益,本质上来讲,这跟前面所说的在你的消费过程中发放积分或者赠送股票没有实质区别,只是把收益的来源扩充了。一方面你可以买机器有贡献,另一方面你还是会在未来的使用和消费过程中给这个经济体贡献价值,而所有的这些会成为这个token的对价。
与商业类token不同的第二大类是计算类token,它跟其他类型的token具有本质差别。举例来说,像以太坊,交易执行需要消耗gas,然后gas再用ETH来定价,ETH是可以挖矿的。EOS根据超级节点的投票来奖励,是一种POS模式,或者说DPS的模式,它对应的服务是什么?CPU带宽、存储,即租用这些设备的消耗。IPFS的token提出来所谓时空证明的概念,不管这个名字怎么叫,本质上是对存储和网络消耗的一种代价。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来,通过计算行为去挖矿,能够挖出来的通证(token),它的使用目标或者说使用的场景必然也是计算功能或者存储或者网络资源的消耗。
所以,如果一个商家承诺可以用token买房子或者买水,那么逻辑上往往可能很难成立。因为它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实际上是有固定成本的,就像一种刚性成本,而一旦挖矿的成本低于这个刚性成本,那么商业逻辑也就无法成立了。
反过来,这也证明了商业类通证(token)背后一定不是真正的挖矿算法,一定是由所谓模拟挖矿或者行为挖矿产生的,本质上是一种容量证明算法(Proof of Capacity, POC,使用普通硬盘挖矿)。真正的算法挖矿模式是POW(Proof of Work,工作证明)、POS(Proof of Stake,股权证明)、Dpos(Delegated Proof of Stake,委任权益证明)等。
所以token实际上分为商业类和计算类两大类,对于一个项目而言,这两类token基本上无法兼容,可能有一些特殊方案会实现混合,但总体来讲,行为挖矿和计算挖矿具有本质不同。
token价格受制于“社会共识、技术共识”
通证(token)价格面临的一个终极问题:增值期望与使用意愿的矛盾。
就是说如果一个token存在着在某个场景内的使用价值,那么它就是一种消费类通证(token),或者如果项目方表示未来它会有一个长期范围内很大幅度的增值,那么这是一种具有收益能力的token。如果一个通证(token)长期能够大幅度升值,那么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在短期之内用它进行消费。这是token投资者的一个必备常识。如果大家对这一点不能够了解,那投资会有很大风险。
通证(token)具有双重性。首先token的第一个特性即所谓社会共识。共识是一个社会学用语,即所有人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区块链项目中经常提到的共识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人们对于token价值的一种主观判断,这决定了它的价格。token价值实际上与token是否使用区块链的关系不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比特币的分叉,即把比特币系统直接复制出来,一行代码也不改,只是改了一个网络ip地址就完了,那么分叉币的价值是什么?它所有的技术特性与比特币完全一样,但是它的价值大概等于0。这足以证明某种数字货币的价格并不来自于它的技术特性,而是来自于它的社会共识,也就是整个社会上与之相关的人对它的价格或者说价值的一种看法,这其实是一种主观判断。
比特币也会暴涨暴跌,说明这种共识不是那么稳定。如果所有人都坚定认为比特币的价格一定会持续上涨不会下跌的话,那么比特币的价格是不会跌的。但是,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消息,比如某个国家要禁止比特币交易,或者说交易所受到攻击等,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比特币价值的看法就会产生波动。这也说明token的消费意愿和它的价值、增值幅度是一对矛盾。
这是否意味着,一个token的用途越广泛,它的价值就会越高?其实不是的。
现在持有比特币的人越来越多,用智能合约发币的项目也越来越多,需求增多固然能够让数字货币有小幅度的增值,但是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各国监管政策的变化,交易所安全性的变化,最终可能会导致数字货币大幅度下跌。也就说,它的使用价值(消费意愿)不能够决定它在人心里的价值(增值期望),恰恰相反,它们之间可能还会有矛盾。
比如以太坊的一个转账相对而言比较贵,从理论上来看,转账费用越贵,每一笔转账的token消耗就越大,我们就需要在市场上采购更多的token去消费,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因为价格越贵,大家对它的消费意愿越低。所以现在很多的公有链项目都主打一个概念“转账价格比以太坊便宜”。这一方面证明大家会因为以太坊的转账价格更贵而逃离这个平台,另一方面也说明价格提高对它的使用范围、使用意愿是缩减的;反过来,使用以太坊的人越少,它的热度越低,那么它的价格也会越低。总之,价格的波动才是一个常态,不会是“使用它的人越多、价格就越高”。
很多公有链项目会说“token使用范围会越来越广,价格一定会上升”,这是不对的,需要仔细的分析它的使用方式是什么?如果是单纯的消费行为,那么一定不会因为使用量大而导致价格上升;项目发行方必须要设计特定的手段和特定的门槛才能够促使它价格上升。
token的价格或者价值,并不取决于它的使用范围、使用的方便程度,或者技术的先进性,归根结底受制于人们的心理预期、人们的主观看法,所以大家会看到很多通证(token)的系统还没有设计完,但是它们的社群足够广泛、足够坚定、有足够的信仰和共识,这类项目token的价格反而更高。有些人可能说这是一种炒作,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反映了价格/价值的一个客观规律。
其次,token还有一个特性即技术共识。技术共识的理念本质上也是一种客观判断,举个例子,社会上有很多点钞机,把人民币的纸币放进去,就能证明这个纸币的真假,因为它上面有很多防伪手段,比如纸张、油墨、水印、金属线等。类比一下比特币,也有很多防伪特性:哈希算法、公钥/私钥的加密、POW算法等。
不同于社会共识,技术共识是一种技术手段。影响范围更广,不受人群、范围、时间影响,只受技术条件限制;技术共识不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更多地受客观因素影响;技术先进性决定共识范围、效率和可靠程度;稳定性强,不会产生大幅波动。
目前讨论区块链行业的时候,普遍把社会共识与技术共识进行有意无意的混淆,好像说我发明了一个很好的token挖矿算法,能够在全社会全网快速地达成这种技术共识,可能整个社会就对它的价值能够产生社会共识。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以比特币为例,任何一个比特币的分叉币,它与比特币的技术是完全一致的,为什么他不会与比特币具有同样的价格呢?因为大家对这两套系统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在原有的比特币生态上,已经有很多人进行了投资、存储,并且在某些场景之下被人们所接受,这个社会共识已经达成了。尽管后来复制出一套系统,技术上完全一样,但是社会共识完全没有达成,所以它的价格只不过是比特币的1/8。
Token价值分析模型
结合token的分类、技术共识、社会共识以及token涨幅和使用意愿之间的矛盾,通证宝设计了一个分析模型,帮助大家去了解不同项目应该从哪个角度去判断它的价值,判断token的价值,以及是否值得投资,或者应该怎样去设计token经济模型。
以比特币、Q币、项目token为例进行模型分析。
比特币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社会共识完全是自发的,九年来慢慢形成,没有任何第三方的背书。
Q币的价值来源很简单,QQ为用户提供腾讯服务,比如头像、换衣服,或者某个游戏中能够兑换一些金豆,实际上这是商业类token一个典型特征,有一个发行方在后面做价值背书,token价值在发行方的承诺里得到实现,在其他地方无法实现。
判断一个token价值,首先一定要考虑清楚,它的价值来源是什么?是否还有机会让这个token成为一个比特币?是否需要商业主体进行背书,一旦有商业主体进行背书,就要去看这种背书能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第二个方面要看一下社会共识的范围,比如比特币的持有者是全球自发产生的,目前是千万级别用户。比特币估值100万美元是怎么来的?社会共识产生的价值往往以这个社会共识群体的平方数成正比,这是互联网的一个规律,即梅特卡夫定律。目前很多人在研究比特币价格变化的时候,发现它与梅特卡夫定律非常贴合,也就是说比特币的价格与持有比特币的人的平方数成正比。
比特币现在大概只有1000万人持有,所以它现在的价格是1万美元;那么将来比特币有1亿人持有的时候,它的价格会成为100万美元;这样一个推导的模型。
Q币的持有者、使用者在QQ生态环境内已经超过一亿人,但Q币现在的价格是一块钱。Q币为什么不会因为它的使用者的增加而增高呢?因为腾讯承诺给他什么样子的服务,它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腾讯在体系内一直是给Q币提供了1元的服务,所以Q币的价值就永远是1元,它的价值来源是这样来的。
因此,不同类型的通证(token),它的价值来源决定了的价值的变化或者波动,而绝不是简单地由使用用户的数量来决定。
所以一个区块链项目token的用户增加,与通证(token)的价值上升有关系吗?
不一定。必须要仔细看它的经济体系的设计,如果这种通证(token)是某种固定的产品和服务的兑换,那么它实际上不应该产生增值,否则就会出现价格上涨与消费意愿的矛盾。一旦因为价格的上涨导致消费意愿都消失的时候,那么它的整个经济体系可能会导致停转,也就是说没有人用这个通证(token)去消费,反过来又会导致这个经济体系的整体价值下降,那么通证(token)也就不可能再上涨。
所以总体上来讲,绝对不能够以使用用户量的多少,就认为可能价值会与它的数量甚至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第三个方面是稳定性。客观看,BTC的稳定性比较差,局部相对稳定;相反Q币没有波动,因为腾讯公司只要一天不倒闭,那么的Q币永远只值1元。
当我们去观察任何一个项目通证(token),或者设计一个通证(token)体系时,必须要考虑通证(token)是永远平稳波动还是持续上涨,或者受到人的主观判断的影响而暴涨暴跌,这需要项目方或投资人去考虑。
在技术共识方面,比特币的技术共识是历史上第一个区块链的技术共识,算法比较简单。而Q币没什么技术共识,由腾讯发行的,他说有几个Q币你就有几个Q币。
区块链项目的白皮书里说了很多共识算法,但它的技术共识与社会共识,也就是与价值来源本质上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一个项目的技术部分写得再好,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考核这个团队实力的一个标准,但它本质上不会是这个项目的通证(token)未来价格变化的依据。相当于互联网项目一样,投项目还是投人,可能会决定项目的成败,但它并不等于这个项目本身的未来价值。 技术算法本质上是团队设计理念的一个体现,但不会百分之百等同于token未来价格的上升。
简单以币安交易所的平台币BMB为例,总体有两个模型,第一,持有BMB币可以抵扣手续费,币安平台交易的手续费从1‰变成0.5‰,这是一种使用价值、权利价值。第二,币安承诺:用每季度20%的利润来回购BMB,未来可能作为区块链的燃料。根据上面模型来分析一下,BMB具有什么样的属性?或者它属于哪一类token?
首先,它是一种权利型通证(token),也就是说,BMB虽然有一个市场价,但不会直接用当前市场价格去抵扣手续费。如果这样的话,BMB的吸引力就太小了。归根结底,还是增值预期与消费意愿之间的矛盾。如果任何一个时间点永远只以市价来抵扣手续费,那么用户完全可以不选择消耗BMB币,而是直接用别的币种来交手续费。因为我认为BMB将来涨幅会更大,所以可以留着它。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BNB其实就会丧失抵扣手续费的功能,那么将会降低BMB币回流的速度,这对于币安经济体系来讲是一个不利方面,所以必然要给他更高的权利。所以币安会把手续费的比例根据用户持币情况而降低,这样实际上再抵扣手续费的时候,获得的利益将会超过当前BMB币的市值。
在这种情况下,项目方才有可能刺激持币人去放弃未来增值的这个收益,现在用来它抵扣手续费。可以算一笔账,如果持币人短时间内交易量非常大,而BMB币当前的成长性已经没那么高的情况下,持币人就会这样做。
所以,回购BMB币本质上就是一种给股东的分红,只是不完全等同于分红,因为持币人可以选择不卖出,就等于没有享受到这个分红,选择卖出就等于享受到这个分红。所以,BMB币也是一种收益型通证。
总之,BMB币是权利型和收益型的混合设计。
Token已成为流量工具、收益分享工具
除了计算类token和前三类token难于混合,前三类token并不是绝对互斥的,可以有意识进行混合设计。一方面可能增强对投资人或者消费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某种单一的类型导致它产生的消费意愿与增值期望的矛盾问题。
一般来说,如果希望让大家认为token很有投资价值,又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经济运行活动中去消耗,那么普遍把权利和收益进行混合设计,从而能够让他在你的生态体系中能够真正的使用和流通起来。
一旦形成这个特性,那么token就变成流量工具、收益分享工具,这就是token经济体系设计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通证(token)经济体系的设计,最终是通过利益把发行方与用户捆绑在一起。目前很多商业类token项目中,通证(token)已经变成了一种运营工具,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社群对他的认知,所以社群建设是很重要的。
如果token具有收益权、类股票特征,那么在用户使用过程或者消费过程中赠予token,本质上相当于“买东西送股票”。“买东西送股票”这种事情在美国很普遍,在区块链出现之前也早就存在了。 比如,当你买某个公司的产品时,这家公司可能通过某种形式送给你公司股票,万一将来这个公司经营业绩良好,可以去交易所上市,当初买过产品的人就都变成上市公司的股东了。所以,现在这套通证(token)经济很多年前就存在了。
以最近很热闹的Fcoin为例,Fcoin模型设计与行为挖矿或者消费送股票的本质是一样的。用户在Fcoin上交易,用手续费返还的方式实时反馈token给持币人,把当天80%手续费按照Fcoin持有者的比例进行返还,本质上就是“空间模型”的“买产品送股票”。
除了这空间模型之外,Fcoin还有个时间模型——天天分收益,这也是他最大的一个杀手锏。没送出来的那些股票是不参与收益分配的,意味着它的股票是逐渐增加的。那么最早持有股票的人在第一天分配收益的时候,实际上是用很少的股票去分全天的手续费。也就是说,先持有的人会先获得较大的收益,因为它的股票发行函数是一个线性增长,越早进去的人持有的股票的数量会越大,未来的每一天都会因为持有的股票而获得每一天的收入分配,只不过收入分配是递减的。
有些人会把它跟传销什么资金盘或者庞氏骗局做类比,但是不管怎么说,从模型上来看,这是个很标准的模型,并不是完全传销资金盘的模型。
但是,Fcoin模型引起很大争议,为什么呢?这与模型包含的参数有关。模型是一个数学公式,参数是模型中的某个变量的值。针对股权每天进行分配,从理论上看,这个模型是合理的,但引起争议的是模型中两个核心参数的设置:交易手续费(1‰)和返还比例(80%-100%),这意味着通过这两个参数的组合去调节收益比率。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说这个模型设计是为了让利于消费者,那么这个参数是不成立的,因为有些交易所已经免手续费了,而Fcoin把手续费降成零岂不是彻底让利消费者了吗?干嘛还要收1‰的手续费呢?
很显然,这个模型并不是为了单纯让利于消费者,显然是有引流、刺激消费者加入的目的。其次,返还比例一开始是80%,后面又调整成百分之百,也就是把所有手续费都返还了,这意味着当初就不应该收手续费呢。其实,它是为了刺激大家持有它的token,这与不收手续费显然差别很大。所以有人指责Fcoin是资金盘、庞氏骗局等。
如果Fcoin的返还比例是10%,也就是说只把10%的手续费作为返还给股东的分红,那它就跟一个传统公司的分红或者一个消费的优惠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80%返还比例在整个模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说模型的设计和参数的设定可以说是同等重要的。
Token经济体系设计的三个方面
简单总结一下,Token经济体系设计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角色分类,需要确定整个生态环境类的角色,谁能够获得token以及其相关利益设计,包括平台方、供应商、消费者、投资人等。
还要考虑财务投资人,如果项目发行方想通过token获取投资,而这些投资人其实并不是生态环境中的角色,一般不会在生态环境内消费,那么怎么考虑他们的利益设计。
交易所是一个特殊的环节。Token归根结底是一种流量工具和一种收益分享的工具,如果不能够在交易所自由交易,那么它的作用会打折扣。不仅财务投资人的利益无法得到回报,也不利于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角色方便进退。
其次,Token经济体系设计要考虑好token性质,它属于价值型、权利型还是收益型token?有些项目设计了双层通证(token),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最后,整个token经济体系的设计,涉及到不同角色获得和支出token的途径,token价值的基础、权利的来源,以及投资者收益的设计。
token经济体系设计没有一定之规,不是必须要设计某一类通证(token)或者混合设计哪几类通证(token),归根结底取决于整个经济活动本身具有的特性,以及整个经济生态中的角色。
洞察前沿商业科技
领略未来商业文化
《OBT商业科技观察》微信号:OBTsykjgc;
原创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OBT商业科技观察》【ID:OBTsykjgc】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OBT商业科技观察
《OBT商业科技观察》同时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大鱼号、新浪博客(微博)、搜狐自媒体、百家号、知乎、网易自媒体、简书、界面等15个平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