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T商业科技观察

全国医疗互联网+转型加速:已有900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超2172.3万人次

10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三五”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参会介绍情况。 发布会上介绍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卫生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并就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健康扶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智慧康养产业发展等问题答记者问。

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效应日益显现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中国网 李佳)

毛群安介绍,“互联网+医疗健康”在优化卫生健康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以及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改革增添了新活力。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协调推进文件的落实。

一是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协调联动国家医保局等十多个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互联网医疗规范管理、定价支付、个人信息保护等10余项配套政策。

二是加强信息基础支撑。发挥区域平台的枢纽作用,打通信息孤岛,先后发布卫生健康信息化标准227项,目前90%以上的三级公立医院实现了院内信息互通共享。

三是总结推广示范经验。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宁夏等11个省(区、市)签订了共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区、市)的协议,在发展政策、监管模式、标准规范等方面先行探索。

四是严守安全监管底线。目前全国30个省(区、市)已经建立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用新手段监管新业态,开展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项整治,强化隐私保护,确保医疗质量和数据安全。

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效应日益显现。目前全国已经有900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

浙江省通过电子健康卡和电子社保卡融合成“一卡通”,这一改变将患者到医院就诊环节从8个减至3个,排队缴费从过去至少两次,到现在不需要排队缴费。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各地依托“互联网+医疗健康”为群众提供了防疫科普、在线咨询、心理疏导、远程会诊、慢病复诊以及药品配送等系列服务,降低了线下聚集的感染风险,也保障了群众的医疗需求,在疫情期间开辟了网上“第二战场”。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夯实基础,完善机制,深化应用,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提高广大公众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资源整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中国网 李佳)

于学军介绍,“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将深化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在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解决看病难方面,主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配置的工作。

一是有序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考虑病种流向等因素,在8省开展试点,逐步优化全国层面的高水平的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县域综合医改,现在84%的县级医院已经达到二级以上的医院水平。2019年全国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已经达到90%左右。

二是加强资源和服务整合。全国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已经达到1408个,县域医疗共同体达到3346个,跨区域专科联盟达到3924个。同时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社区医院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三是持续深化“放管服”促进健康产业和社会办医规范发展。

四是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远程医疗服务覆盖面大大拓展。2019年,全国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超过了2172.3万人次。截至2019年底,258个地市实现区域内就诊一卡通。运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服务流程,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实行预约诊疗、就诊导航、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