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T商业科技观察

区块链催生一场政府治理变革

以下为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在2019年11月2日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区块链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与对策”公共政策沙龙上的发言整理

陈广胜,男,汉族,1969年12月生,山东莒南人,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人文及公共管理学者 。出版《走向善治--中国地方政府的模式创新》 、《改变,从心做起》 、《三国大榜单--巅峰对决的历史余味》 、《政府转型看浙江》 等专著。
 

   今天的沙龙,我是来学习的,因为在技术方面,完全是门外汉。对区块链一直没有作思考,但因为抓智慧督查平台建设,本周正好与有关方面作过对接。为此次沙龙,才临阵作了一些梳理。拖到最后讲,主要   是    想听听大家的观点,再消化一下。总之,我是门外汉说门内事。
 

区块链是由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型应用模式

说到区块链,人们往往会谈到中本聪。我感到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名字正好形成对应:“中”是“区”的中央,“本”是“块”的本部,“聪”是“链”的精髓。不过,像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多节点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术语,普通人听起来会比较陌生。说直白一点,就是一个大家可共享的账本,并且全程留痕、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于是形成无缝隙的闭环机制。

“可共享”与“无缝隙”,是我从应用侧对区块链技术的朴素理解。人人可共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体现了信息资源配置的极大公平;无缝隙闭环机制,解决了人际间信任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撬动效率。以技术创新的手段促进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从这个角度讲,区块链的集成应用有利于建构新生产关系,有利于破除数据层面的既得利益格局,可谓有几分符合社会主义的理想特征。

任何技术都是通过具体的应用场景发挥其影响力。从被冠以1.0的数字货币应用阶段,到2.0的智能合约应用阶段,直至今天3.0的泛区块链应用阶段,区块链技术也从数字资产向票据管理、产品溯源、存证取证、版权保护等诸多领域拓展。我认为,凡一切成链的都能用上区块链,比如供应链、资金链、服务链。当然,本人会更多地思考在政务领域的应用。
 

若干政务场景

显而易见,以区块链技术促进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合乎公共管理的价值理性。借此机会,谈谈若干具体场景。

一是身份认证。无论是作为政务服务对象,还是行政执法中的行政相对人,都有一个身份确认的问题。比如“证明我妈是我妈”,就是群众办事过程中经常碰到的堵点。近年来,各部门都在削减证明,但假如没有相应手段跟进,仍然是治标不治本,以致办事群众倒过来请求职能部门开证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性,能使相关问题迎刃而解。只要确保上链数据的真实性,区块链即可解决信息“存”与“证”的难题。身份证、结婚证、房产证、驾驶证等信息都能通过一定规则,在相应的区块链节点间共享,“我妈是我妈”就不言自明。

二是税收征管。我国的税收征管体制比较庞大,长期以来国税局、地税局分设,去年开始合并。征税需要花费大量行政成本,尤其是今年实行个人所得税新政,允许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费用专项扣除。但每个人情况千差万别,扣除额因人而异。税收征管的难点,在于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假如公民、企业的相关信息被存储在区块链上,建立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就极大压缩了偷税漏税空间,从源头上降低了税收征管成本。

三是扶贫救助。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区块链可以服务于脱贫攻坚战。鉴于层层拨付难免导致资金“跑、冒、滴、漏”,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将扶贫从对象确定到资金发放、申领的全流程串成链条,将每个环节责任到人。低保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等,也可以通过智能合约,促使资金在政府部门和银行的不同账户间自动流转。由于有区块链的支撑,政府可以对扶贫项目、救助资金实行穿透式管理,切实精准到户、精准到人。

四是效能监督。区块链通过“全网见证”实现所有信息如实记录,能使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行为在链上完整留痕,并且不可能被篡改。这意味着具体在哪个环节、哪个节点停留多少时间,所作行政行为的法律、政策依据何在,都能在事后追溯,谁也难以抵赖,便压缩了自由裁量的空间。单就这一点,区块链对深化“放管服”改革尤其是“最多跑一次”改革能起到强大的技术支撑作用,将有力撬动行政效能革命,推动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全面提升。

以上仅仅举几个例子,但由此可见区块链在政务领域的广阔前景。

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强调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意义

区块链的集成应用,对政府治理现代化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治理主体多元化。

多元治理是善治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政府不能包揽一切,应有所为、有所不为。除政府之外,企业、非政府组织都在特定界域发挥应有的治理功能。这也符合中央“大治理”的理念。由于所有参与到区块链系统的节点均遵循同一共识机制,能自由地交换、记载、更新数据,区块链具有自治性的特点。尤其是区块链便于各类主体共享公共部门数据资源,从而提升治理能力,在政府容易失灵的领域加以补位,将形成更加有效的共治局面。

二是有利于治理机制协同化。

信任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当今社会的稀缺品。假如整个社会信用缺失,必然导致高昴的政府治理成本。区块链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形成有效的共识机制,使“信息互联网”转向“信任互联网”。这不仅推动政府部门之间的信任增进,还拓展至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特别是通过智能合约,将降低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成本,进一步提升协作信任,实现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

三是有利于治理结构扁平化。

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按中心化模式运行,政府机构依照职能、等级形成科层制组织。该治理结构一般是集权化、竖直化的,各层级主要从上层逐级接受指令,极易导致官僚主义和权力寻租。区块链系统没有统一的中心节点,具有去中介化特征,意味着上级与下级乃至基层末端之间并不存在数据鸿沟,每个节点参与者都可以平等地介入管理;全程可追溯在客观上使“放而不乱”成为可能,形成“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制衡机制,这为政府扁平化治理提供了技术铺垫。

四是有利于治理方式智能化。

区块链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为支撑,颠覆了中心化治理模式,从而极大提高达成共识和价值传递的效率,进一步实现平台化赋能。尤其是通过区块链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叠加应用,将使政府运作进一步从线下为主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不断实现智能化、精准化治理,形成具有链式效应的智慧政务生态。
 

区块链对政府治理的核心价值

那么,区块链对政府治理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哪里?

从本质上讲,区块链是通过创造信任来拓展合作,通过拓展合作来实现价值。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人类文明正是基于有效合作。无论市场经济,还是互联网,其精髓都在于大规模合作所造就的非凡价值。

区块链技术恰恰能夯实人类合作的信任基础,使政府可以更广泛寻求协同治理的有效伙伴,也使行政权力更可能被装进区块链的“笼子”里——这个“笼子”是“制度+技术”的产物。正因如此,区块链有可能催生一场政府治理变革。

区块链的未来已来,这毫无疑问。但又应看到,区块链的实际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在治理变革前加了“有可能”三个字。虽然大方向正确,但绝不可一哄而上,不能为区块链而区块链。

区块链的前景无限,技术却终究是有限的,这是任何事物不可超越的现实。在人面前,区块链永远是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说区块链去中心化,区块链的诸多应用能落地,恰恰是由于契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如何推进区块链在政务领域的应用?

一是通过试点探索,争取形成绩效明显的可复制、可推广示范案例。示范可以让更多人跟进,形成滚雪球效应。

二是在安全体系、标准规范等方面整体谋划,为更广泛、深入推进区块链集成应用奠定基础。这是软性的基础设施,也是硬性的顶层设计。

三是建构公共平台,防止重复建设,不能都各搞一套。比如在节点设置方面,能否体现开放的思维?因为有的应用一开始数据规模有限,封闭起来搞“小而全”,既不经济,又容易将路走偏。

我本周在与相关方面探讨时提出平台化、复合型节点的概念,就是想从业务模式上降低应用门槛。我不懂技术,仅仅是从逻辑上推导,觉得应是一条路径。区块链有着精细、精准、精致的天然基因,在发展过程中应实现技术理性。可技术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假如应用技术的人缺乏理性,技术就容易走向理性的反面。在当前区块链发展的黄金期,认识这一点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