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T商业科技观察

美元20年不贬值的原因令人震惊?制衡机制类似比特币

自从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董事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SDR货币篮子中的第5种国际储备货币(其它四种分别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之后,国内就有一种乐观的声音说,我们的人民币迟早会取代美元成为世界主导货币,许多国人听了深受鼓舞,翘首以盼。

那么,这种情况会出现吗?如果会出现,什么时候能实现?

要回答这一问题可能很难,但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美元是如何成为国际主要结算和储备货币的,从中不难得到答案。

大家知道,货币是一种信用凭证,某种货币能否成为世界主导货币,不是看它的货币数量、经济体量,而是要看它的信用状况——经过长期历史检验的可靠信用,就象瑞士银行成为世界储户的首选一样。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的信用至少经过了近百年的历史检验,而在它成为世界主导货币之前也经历了近百年的信用检验,直到在二战结束前的1944年7月欧洲大陆的44个国家与美国达成协议,同意使用美元进行国际支付——“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建立,美元才作为储备货币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
 

货币的信用体现在哪里呢?

当然是体现在货币币值的稳定性上。具体说就是不能出现经常的剧烈波动——升值或贬值,尤其是不能出现长期的、经常性的大幅贬值。而在现有的世界货币中,只有美元做到了这一点——相对而言,200年来一直没有发生过剧烈贬值的情况,体现出了一种高度的稳定性。

而币值稳定,会使持有者和使用者放心——虽然从美元本身来说它也一直是微幅贬值的,短期内也时有波动,但长期来看、相对于世界其它主要货币来说,它却是波动最小、贬值最少的——反过来说,美元相对于其它主要货币,总体来说是升值的,所以世界各国才愿意用美元来作为储备货币,大家才愿意持有美元,以达到财富保值升值的目的。这是一种趋利和自愿的行为,不存在什么“美元霸权”。因为美国人又没逼你非持有美元不可,你完全可以持有俄罗斯卢布或委内瑞拉玻利瓦尔,没人拦你,但你为什么不呢?还不是因为它们非常不稳定?还不是因为它们的信用太差劲了?可见那些提出抛售美元和美债的人是多么地无知和幼稚,以为自己傻,政府也象他们一样傻。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有人说,美元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主导货币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强大,只要我们的经济实力赶上或超过了美国,人民币自然就会取代美元成为世界主导货币。因为我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赶超第一指日可待,所以,只要我们在经济上做好自己,人民币取代美元成为世界主导货币也就为期不远,是个早晚的事。

其实这又是一种无知和幼稚。因为经济实力只是表象,信用才是实质。货币就是一种信用凭证。

那么,美元这张“信用凭证”是如何被世界各国接受的?它又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人民币要想成为世界主要货币或主导货币,又该如何去做?

我们不妨先看看美元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美元的信用

简而言之,美元的信用是建立在以下两点之上的: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一种货币要想做到币值稳定、有信用,就不能滥发钞票。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让“印钞机”不能随便开,更不能无节制地开呢?

为此,美国的先辈们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设计了一种互相制衡的复杂系统,使得任何一个人或组织想开动印钞机变得非常困难,包括美国政府和国会。

这个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印钞机”(印钞权或货币发行权)既不在政府手里,也不在国会手里,而是在美联储(全称为“联邦储备系统”)手里,但只有它自己,“印钞机”也无法启动。

那么,美联储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系统?“印钞机”怎样才能启动呢?

简单来说,美联储是一个独立于政府、单独运作的专业机构。但独立运作并不等于可以任意胡来。因为,虽然它履行的是中央银行的职责,但它与我们国家的央行完全不同——它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私人,而是由政府、国会和私营银行系统三方互相制约的一个复杂系统。所以要想启动“印钞机”非常困难,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而这个条件又非常苛刻。

为了说明启动“印钞机”的困难程度,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个系统是如何设计的。

涉及到一部厚厚的法案,但简单来说,它的设计是这样的:

根据1913年国会制定的《联邦储备法案》,美联储诞生。它是美国货币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由设在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和分布在美国各地区的12个联邦储备银行组成,包括联邦储备局的7名执行委员和联邦储备银行的12名主席——联邦储备局的7名执行委员(美联储主席、副主席和5名委员)都必须经过总统提名、国会批准,任期均为14年,到期后不能连任,但一旦上任,完全独立按专业运作,政府不得干涉,总统也无权单独罢免,如果需要罢免他们,必须有国会2/3的成员投票通过才可以;而联邦储备银行的主要职责是发行美元,并由12个分布在全美主要城市的地区性分行、三千多家银行入股的非盈利性私营机构共同实施。值得注意的是,联邦储备银行的12位主席是由各自的董事会选举产生的,平时完全按照法律、专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制定的政策进行商业化运作,不受政府的管辖和干涉,美联储无法解雇,政府和国会当然更无法解雇,这就保证了他们的独立性。

更特别的是,《联邦储备法案》规定这7名执行委员的任期必须都要间隔两年。比如:如果第一个委员的任期从2012年开始,那么第二个委员的任期就从2014年开始,第三个委员的任期从2016年开始……依此类推,以保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因此在美国总统4年的任期内最多只有两个执行委员的任期结束,需要由总统决定新人选。可见,法律对美联储的这种任期安排,既限制了总统对委员会的控制能力,又保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充满了高度的智慧。

还有很特别的一点,就是联邦储备局的执行委员可以(但不是必须)被总统提名为美联储主席或者副主席,每次提名任期为4年,但没有连任届数限制,比如格林斯潘就曾连任美联储主席长达20年(1987-2006),任期跨越6届美国总统。而且,总统提名主席和副主席后,也必须经过国会批准才能上任。但一旦上任,主席和副主席在任期内同样不能被总统单独罢免,必须获得国会2/3的票数才能通过。

从上述这些制度设计可以看出,美国总统虽然是美国最高行政长官,但总统和政府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干预能力其实非常有限。也由此可见美联储作为美国央行的独立性。

类似的制衡措施还有很多,目的都是为了限制“印钞机”的启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上述美联储的这些制度设计可以看出,美国总统虽然是美国最高行政长官,但由于上述的制衡措施,总统和政府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干预能力其实非常有限。也由此可见美联储作为美国央行的高度独立性。

美国先辈们这一独特的制度设计主要是限制政府随意印钞花钱,所以我们才经常看到美国政府因为没钱给职员开工资而“关门”的独特景象。2009年希腊发生政府债务危机,面临关门的危险,也是因为政府没有印钞权。反过来说,那些饿死多少人也不会关门的政府(比如1932-1933年发生在前苏联的大饥荒,饿死几百万人都没有关门)就是因为前苏联政府手里掌握着印钞机。而在2015年希腊大选时,激进的左翼联盟党以脱离欧元区为主要诉求,其实就是想重新拿回印钞权,将政府债务转嫁给希腊国民。

  其次,美联储是通过怎样的具体运作来确保美元信用、不滥发钞票的。

简单来说有两点:

一是货币政策公开透明。

美联储主要的货币政策由联邦储备局的7名执行委员和联邦储备银行的12名主席共同参与制定,以避免决策权过于集中在少数几个人和几个地区。美联储最重要的货币政策被称作“公开市场操作”,大家经常听说的“美联储公开市场会议”(或者“议息会议”)就是为制定这个政策而召开的。其决议无需获得总统或国会的批准,具有非常大的独立性。这个独立性也体现在它的财务方面:它不接受美国国会的拨款,作为一个非盈利机构,其财政独立得益于它对政府公债的所有权。注意:美国政府公债的所有权并不属于美国政府,而是属于美联储。

二是联邦储备银行虽然有印钞权(或货币发行权),但条件却极为苛刻。

怎么个“苛刻”法呢?

第一,必须要有担保,才能发行对等金额的美元。这个担保也叫“锚”,就象舰船靠岸后固定它的那个大铁钩子,以防止货币发行失控酿成灾难。美元发行的这个“锚”,过去是黄金,现在是美国国债。从中可以看出,虽然美国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来间接地影响美元发行,但国债是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的,而且还有利息,所以政府就不敢滥发国债。它也没法滥发。为什么呢?因为政府举债要经国会批准,而国会却早就给它制定了“天花板”(即历届政府累积债务的上限),达到这个“天花板”,政府就不能再举债了,哪怕它关门。这也是美国政府经常“关门”的原因。奥巴马时期,美国国会曾将这个“天花板”往上挪了挪,但幅度极为有限,最后只得采用“关门”的方式度过;但特朗普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债务达到“天花板”后,国会死活不给往上挪了,所以他上任不久就“关门”了一次。不久之后政府又没钱了,但国会还是不给往上挪这个“天花板”,所以特朗普又以“关门”相威胁。因为政府“关门”并不是光彩的事。但国会还是不为所动。这就逼得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节衣缩食”、“勤俭持家”。

  由此可见,美国政府通过举债来影响美元发行的能力非常有限。这也就反过来有效地限制了美联储发行美元的机会和空间,维护了美元的信用。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美联储从2008-2012年五年内实施的三次“量化宽松”(QE1~3,即美联储通过购买国债的方式释出美元)总共也就2.725万亿美元(约16万亿人民币)。而在同期内我国“宽松”了57万亿人民币,是美国的3.5倍。而且,美国在2008-2012年金融危机期间“宽松”出去的2.725万亿美元货币已于2017年底通过“缩表”操作注销掉了,而我们在这20多年“宽松”出去的100多万亿人民币却至今还没有“缩表”的迹象,未来什么时候“缩表”也未可知。可见有制约和没制约的区别。

第二,除了发行美元需要有国债担保外,美联储和联邦储备银行还用一个专业的指标来限制因为美元发行带来的货币贬值,这个指标就是业界非常熟悉的M2/GDP<0.7,而且保证了这个指标(也叫“反投资效率”)在近百年来从来没有超过0.7(下图显示它一直在0.6上下波动,就是在2008-2012年金融危机期间也才达到了0.65)。换言之,即便有充足的国债担保,如果M2/GDP>0.7,美联储也不能再发行美元。反观某些国家,M2/GDP早就超过2了还在不停地发行货币,而且每年的超发幅度都是GDP的2倍以上,货币能不贬值吗?过去十几年的房价飚涨就是人民币超发导致的货币贬值的结果,而最近的肉蛋菜价格大幅上涨就是连续“降准”后大量货币流入市场后的具体表现。

由此可见,判断一个货币区是否超发了货币或是否货币贬值了,只要看M2/GDP比值是否大于0.7就行了,小于0.7就是没有超发,大于0.7就是超发了,就是货币贬值了。而长期的货币超发就是对货币信用的一种损害。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特殊的制度设计,在美国,政府根本不掌握“印钞机”,而掌握“印钞机”的美联储又不能随意印钞,受到了种种严格的限制,因此才保证了美元在200年来都没有出现过剧烈贬值的情况,也保证了美元的稳定性和信用,使其成为一种让世界各国普遍信赖的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也成为世界各国储户用以保值升值的首选货币。

从中我们也知道了,那些说“美国滥发货币”,特别是那些说“美国政府滥发货币”的人,是多么地无知。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美国发行货币的条件有这么苛刻,以为在美国发行货币象中国一样容易。所以,准确地说应该是,美元作为世界的主导货币,美国有美元的发行权,在理论上它是可以滥发货币和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通胀的,但由于美联储特殊复杂的制约机制,要想做这一点到却是极为困难的。 
 

美国究竟滥发过货币没有?

数据会说话,你看看上图左中30多年以来的M2/GDP走势图就一目了然了。所以原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才说:“我们在说美国开足马力印钞票的时候,别忘了实际上货币增长最猛的,非我们莫属。”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货币发行没有美国那样复杂的制约机制。而正是因为没有美国那样的制约机制,我国在2009年已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货币国(现在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2换算成美元已是美国的2倍多,详见下图),而这个过程只用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可以说效率非常高,但代价是房价的飚涨(如上图右)。

  (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币国)

从以上的分析你就可以知道我们的人民币能不能、以及何时能取代美元成为世界主导货币了,以及要想成为世界主要结算和储备货币,我们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